茫茫宇宙中,人的生命是短暂而又渺小的,在这有限的生命中,我们不断的探索着人性的美德,规范着做人的标准,人性——自然所有;美德——社会形成。
人性属于自然的范畴,而美德则属于社会的范畴。通常情况下,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是相容的、统一的,但也有对立和矛盾的时候。例如,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人性和人的“美德”往往发生冲突。在封建社会,寡妇不能再嫁,因为“贞节”被视为是妇女的最大“美德”,所以,尽管寡妇也有性的要求,但为了成全其“美德”,就只能作出牺牲。事实上,封建社会的所谓“美德”大都是违背人性的,尤其是封建礼教,更是反人性灭天理,并由此而造成中国人普遍个性缺失、人性扭曲。所以,鲁迅先生说,整个封建社会从头至尾都是人在“吃人”。
人的需要有第一需要和第二需要之说。一般认为,吃、喝、拉、撒、性等自然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而情感、美德、理想、尊严等社会需要是人的第二需要,人通常先要满足第一需要,其次才考虑第二需要。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的第二需要,人的第二需要是更高层次的需要,所以,人更注重追求对第二需要的满足。而人性却不仅仅停留在第一需要的层面,在人类不断追求自身完美的过程中,却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人要吃饭,不吃饭就会饿死,单纯从人性上讲,吃饭是人的自然需要,是正常的,并且是不可抗拒的。但是,人却能够为了美德和尊严“不食嗟来之食”,“不饮盗泉之水”,“不为五斗米折腰”,“不领美国救济粮”。在这里,人性不但没有被扭曲,反而上升为一种美德。
在近代社会,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独立,抛头颅,撒热血,前仆后继,赴汤蹈火,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的行为,已经不是什么“美德”,而是一种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在他们身上无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三十几年前,班长和战士两人去执行任务,在途经沙漠时遇上了恶劣的天气,他俩迷了路。但他们知道,只要能够坚持住,等天气好转以后,部队会派直升飞机来搜救他们。可是,几天都不见天气好转,班长身上只剩下了两个馒头。如果一人一个分吃,他俩也许一个也不会活着走出沙漠,但如果把两个馒头留给一个人吃,也许这个人就能够活下来。班长毅然将这两个馒头留给了战士,战士得救了,可班长却牺牲了……这是什么?这就是惊天动地的道德情操,这就是中国的人文精神。在这里,人性和美德已经合二为一。
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教导我们把物质享受看得淡一点。可现在的人却恰恰相反,他们一味地追求地位、金钱和权力,宁愿做精神的乞丐,也要做物质的富翁。在他们身上我们看不出丝毫的人性,反倒只是蝇营狗苟和龌龊不堪的糜烂生活,至于美德,就更无从说起。
在我们自然的人性中找到美好的品质,回归自然,将人性与美德合二为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