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创造了汉字,民间传说中把它归功于新石器时代一位叫“仓颉”的人,有“仓颉造字”一说。当秦朝李斯统一文字时,把用于小学的课本,称作《仓颉篇》,课本第一句就是“仓颉造书”。到了东汉的许慎在他编写的《说文解字》里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更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又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就是说由于仓颉造字,人们结束了结绳记事而让位于象形文字。
但是,中华姓名网认为,仓颉不应该是一个人的名字,而实际上应是整理文字的一个过程。从具体字语来看,“仓”:仓库,入仓而库存也;“颉”:从吉从页。古代每遇大事都要卜筮预测吉凶,卜签后,把卜筮的“吉言竹签”,“一页一页”地进行收集整理-----“颉”也。整理一页一页的吉言吉签存入仓库-----“仓”也,这就是“仓颉”两字的具体含义。当然把当时具体负责此事的人称之为仓颉也未尝不可。但是这么多文字却绝不是一个人创造的,各部落的卜筮的士人对此是很有贡献的。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许许多多杰出的人才长年累月地积累整理而成的。整理文字的负责人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其中有些文字在整理过程中有其智慧印记也是肯定无疑的。这许多文字的形成是不会出自一个人的智慧,而是一个一个的在漫长岁月里集体智慧的结晶。故而中国文字的核心均有顺应自然之意的“天人感应”的开始和结果。
仓颉或许只是个传说中的人物,但李斯却是一个真实的仓颉。这个帮助秦始皇“书同文”、制定规范书写“小篆”字体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
秦李斯所著《仓颉篇》中说:“仓颉作书,以教后诣。”这也是他统一文字的目的。
李斯作《仓颉篇》,将3300个字编成四字一句的歌谣,句与句之间都选用不同的字,尽量做到不重复,并且琅琅上口,将战国时流行的文字统一于小篆。秦承周制,而东周建都于洛阳,实际上秦是用流行于中原河南的文字统一了中国文字。
殷商甲骨文,周代进行了大改,成为金文。学习古文字的人都知道,周时的金文,以及后来的大篆、小篆都不象甲骨文那样简单明了、意义深远。大篆与小篆相比,更加雍容华贵,每一个字都复杂得如同一朵盛开的花朵,而李斯所做的最主要的工作便是删繁就简。
于是,文字在李斯手下变得简单温顺起来,实现了线条化、符号化和规律化。作为一种统一全国文字的小篆,其在历史上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文字学家们把它看成是一个分水岭,小篆是古文字阶段的最后一种字体,人们把小篆之前的文字称为古文字,之后的称为今文字。从此汉字的形体结构就基本上固定了下来。
秦代流传下来的小篆,大都是刻写于石碑上的,而最著名的石刻,据说是来自于李斯的手笔,如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