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二十一世纪中国农村教会的状况,至少不可忽略这样两个社会大环境,一是城市化进程,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人从前者看到农村教会衰微的必然趋势,有人则从后者看到农村教会能够持续复兴。其实,应该把农村教会置于这两个社会大背景下综合考虑,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农村教会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居“危”思“机”,迎难而上,把握机遇,才能开创农村教会新局面。
一、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教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教会在恢复活动初期的十多年里,有过复兴。但近十年来,中国社会变迁巨大,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速,几乎全部的年轻人、过半的中年人从农村走向城市,城市人口急剧上升,而且这样的城市化步伐还在不断加大。从国家放宽户籍制度也可见,据悉,近日广东公安厅已将广东暂居证换为广东居住证。估计再过五年,中国城乡人口各占一半,平分秋色。这样的外部环境造成农村教会人数减少,更艰难的是农村教会多年培养出的一些教会中坚力量(如义工传道、诗班、青年会友等)也相继离开农村教会进城,部分在城市教会聚会、参与服侍。结果,城市教会发展了,农村教会日渐式微。
面对这样的挑战,农村教会如何“接招”。用底马贪爱世界往城市里去的例子来吓唬中青年一代会友,是没有效果的。农村教会要留得住人,除了凭着信仰、凭着对乡土的情感之外,还要切实地解决农村教会信徒生活生存需要的问题。此外,城市需要反哺农村,一因乡村是我们的根,二因农村为城市的繁荣贡献了太多,城市欠农村的太多。具体当如何呢?我提出几点:
1.城市教会与农村教会“结对子”,协调行动、同步发力
一个城市教会与一个或几个农村教会,建立主内情谊,不要有辖管或操控思想,也不要有居高临下的姿态,以共同分享上帝的恩典的心态,尽心竭力成为“友好教会”。在信仰与生活上提供帮助,传帮带出一个个坚强的农村教会。不过要注意协调行动,同步发力、彼此配搭、群策群力,让教会资源优化配置。比如定期探访所结对子的教会,介绍一些技能培训的机会或手工、加工的活计等。若是这样,一是能坚固信心,二是能适当增加收入。
2.城市教会要支持农村教会侍奉人员
让一些在城市务工的信徒,在城市教会接受装备,之后鼓励并支持他们回乡侍奉,开始由城市教会承担他们的生活需用,逐渐改成由城市教会与所在农村教会共同承担。农村教会由农村教会工人服侍为主,这是产生长期实效的路向。一些城市教会来农村布道是好的,果效是有的,却是短效。有些城市教会团队在与农村教会信徒情感上的认同还是有待加强。
3.鼓励城市教会中有经济实力的会友在农村兴办企业
城市教会的有些会友,有自己的企业,若能在农村设立分部或设立代理,就能使不少农村教会信徒可以稳定在家乡工作,在家乡聚会与服侍。
4.城市教会可引进农村教会工人带领城市教会进城务工信徒团契
这些在农村教会有服侍经验的同工,被引进城市教会,成为城市教会建设力量,开始与城市教会同工一起承担城市教会进城务工信徒的牧养工作,在接受必需的城市文化与城市教会牧养策略的训练之后,主要由他们来牧养进城务工信徒,并到这些信徒所在的工厂企业探访,分享福音,共话乡情,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团契。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教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当前政府切实做好“三农”工作的重大历史任务,其目标是使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基督徒作为中国人民的一部分,理所当然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国家把宗教关系作为必须处理好的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五大关系之一,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基于国家对中国基督教的科学判断与坚定信任,包括农村教会在内的中国教会更要努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农村社会结构与思想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家庭以老少留守,青壮年外出务工,土地耕种人员减少,农村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推进迟缓,出现精神需求让位于物质需求等现象。如何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首先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其次要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农村教会作为一个稳定而长期的社会团体组织,有着良好的传统,必能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建设和谐教堂,同心合意,彼此相爱,真情互助,服务人群,贡献社会,以健康美好的形象做出表率、做出见证。
对于农村文化建设有待加强与娱乐设施缺乏、娱乐方式单调的情况,教会可以尽力做些工作。不少农民在农闲时打牌或看黄色碟片等,如此黄赌现象对农民物质与精神带来了很大的损害。若有可能,建立农村教会爱心书屋,可以在其中看农业技术类图书、各类杂志,听些音乐,甚至看些电影,也可免费或低价租借各类书籍等。教会也可选择适当的时间定期举办节庆文艺表演,用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丰富村民们的精神生活。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教会要做好探访与关顾的工作。有些孩子在网络暴力色情游戏的毒害下,身心健康严重受损,甚至农村未成年人犯罪也时有发生。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但缺乏有力的解决措施。此外,留守老人的精神赡养等问题还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更是缺乏关爱的举动。有统计说,我国65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有近2000万。他们在有限的物质赡养下,要承受繁重的劳动负担和照顾养育孙辈的压力。与自己的儿女见面甚至通话的机会和时间甚少,甚至无任何联系的也有,也就谈不上实质意义上的情感沟通。农村教会要尽力成为这些儿童与老人的精神家园。
对于农忙季节缺乏人手的问题,教会更要发挥群体力量、彼此相爱的精神,成立抢收抢种互助队,这既可融洽乡里关系,又能带出基督徒的见证。
对于农村技术经验缺少交流的问题,教会可以组织聚会,让一些有技术经验的信徒作分享,也可以邀请一些农技员来做讲座。特别是一些注重发现农村地方资源自主创业的人,请他们来分享创业经验,这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与带动作用。让我们的农村教会会友们看到,农村也有一片天地、一番事业,通过我们的努力,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村民们也能享受到城市人丰富多样的物质与精神生活。
农村教会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首先需要一支有觉悟、有学识、重品行的教牧队伍。由于农村教会的观念方面的原因与物质条件的缺乏,引进人、留住人是当务之急。有些农村教会有经济能力引进人、留住人,却不去主动解决并提高教牧人员的基本生活问题。对于有些实在没有经济能力的教会,要让有能力的教会统筹或者城乡教会统筹,解除农村所有的教牧人员的后顾之忧。宁可少建一个教堂,减少其他开支,也要稳定这支队伍。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明确农村教牧队伍是农村教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教会的第一生产力。
此外,提高农村教会信徒的信仰素质,让信仰不致迷信化、世俗化,一直以来都是农村教会面对的挑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