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57%的人居住在农村,农村人口数量高达8亿,而中国大部分基督徒也散布于人口基数庞大的农村。2006年,中国导演甘小二拍摄的电影《举自尘土》,真实的记录了当下中国农村教会基督徒的信仰和生活现状。他对于农村基督徒的生存状态的评价是:肉体的战栗和灵魂的平安。不容否认的是,大量的农村基督徒在享有灵魂的安息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因为文化知识的缺乏、视角的狭隘,以及周围生活环境的艰苦,中国的农村教会也处于苦难之中。由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组成的这个群体需要得到社会和整个基督教界的关注和扶持。2007年,上海大学曹原铭教授的油画作品《乡村教堂》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村的教堂,色彩昏暗,笔触粗疏。
近期,基督徒牧者陈鼎亮弟兄在名为“兴起发光”的个人博客上撰文,从一定程度上介绍了乡村教会的现状、问题,以及他对于乡村教会未来发展的盼望。
一、乡村教会的现状
1、乡村教会信徒数量多。仅管目前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但绝对数字也是非常大。2008年10月8-10日,在北京大学举办的“中国宗教与社会高峰论坛”会上,农村社会问题专家于建荣教授认为“我比较倾向于6500万人的中国基督教徒”。基于以上数据,农村教会的人数量也会很大。尽管目前这一数据不被官方认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从2008年开始公布的《中国宗教问题蓝皮书》中提到比较突出的一点是“基督教人口的增长是一个客观存在但并未得到足够重视”。科技部关于基督教调查的软科学课题,其中课题组成员张耀杰教授认为增长很快的原因之一为:文化领域的失范:不同价值观的相互碰撞,引起农民社会心态的巨大变化;社会主导精神缺失,导致部分人信仰上出现真空;贫乏的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使人们缺少精神依托。正是因为三个领域存在的诸多失范现象,导致了农村基督教以及其它信仰的泛滥。信教者雪中送炭的真诚祈祷,连同他们所提供的力所能及的世俗帮助,确实能够缓解当事人肉体上的痛苦与精神上的绝望,从而给病人及其家属带来最后的一线希望。不少人因此奇迹般振作精神或恢复健康,又给农村社会提供了活生生的真实“见证”,使得许多当事人以及周边的村民切实感受到了基督教的神奇力量,于是便纷纷皈依。(详见张耀杰著《关于农村基督教的文化思考》农村日报·新农村在线)。
2、文化程度低。老人多、妇女多、没文化多,有病的多。正是这一群体的背景导致政府对他们存在忽视的原因,也让基督教的知识分子为他们担忧是否偏离正统的危险的原因。但我认为农村教会的这一现象不是基督教的过错,也不能代表基督教本身。由王思明、田雄的一个研究报告中提到:在2004年随机访谈的25人中,有16人原来都是文盲,自从信神后他们主要以《圣经》和《迦南诗选》为读物,汉字的重复率高以及学习时间比较长,认识并会书写很多汉字。(王思明、田雄著:《乡村基督教的实践形态:嵌入与疏离》——以关中地区南村基督教会历史变迁为例,发表于《南京师大学报》2008年第6期)应该说基督教对农村的扫盲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相当长时间由于宗教的敏感性,这一成果很长少被人提起。
3、异端盛行。由于一些地方对宗教政策认识不到位,或者管理部门认为登记了就要管理、就要负责造成一些地方宗教活动场所登记难,也有当地群众对宗教与邪教区分不够,一些农村教会教牧力量薄弱,异端邪说非常猖獗。异端的盛行极大地危害基督教的形象。而且这些异端主要分布在偏远地区、当地开放的基督教活动场所很少。现在农村很多的标语都是反对和打击邪教的。
4、乡村教牧人员队伍素质偏低。特别是在农村聚会点的教牧人员缺乏且素质偏低,受过正规神学教育的教牧骨干人员十分有限,绝大多数堂点由义工负责教会工作,有极少部分的义工仅受过正规培训,对圣经知识学习的并不十分完备。加之乡村教牧同工的生活待遇极低,与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的经济不协调。由于传道人生活待遇极低,会影响侍奉,影响教会的健康发展;部分教会不能对神学生毕业生做出妥善安置,或有工作,但生活没有保障,又提出很高的要求,产生“想让马儿跑得好,不让马儿去吃草”的困境。
5、教会自身管理有侍加强。“后宗派时期”的中国教会管理体制是,依托各级爱国宗教团体。从中国基督教组织的章程是看,各级教会组织间又是指导关系。“在属地管理的原则下”,教会的问题更多有赖于当地的宗教主管部门解决。农村教会管理体制受中国家长式作风影响太深,没有制约机制,独断专行等;这些都极大的影响了教会的内部团结,导致一些教会聚会活动不正常,工作无法有序开展,损伤了教会的形象,削弱了农村教会向心力。
尽管问题如此多,很多研究农村问题的学者还是对乡村教会给予肯定的评价:“原本属灵的农村基督教会,在熟人社会里发挥了城市教会所少有的社区功能。农村基督徒大多是熟人社会的乡邻亲友,几乎每天都可以抽出一点时间聚在一起交流情感、诵读圣经,而且可以通过极富感染力的圣歌来感动自己和影响别人,从而在生活贫乏单调、缺乏文化娱乐活动的农村社会,形成了一道难能可贵的文化风景线。有了基督教信仰的精神纽带,农村社会的基督徒之间有病时互相祷告,生产上相互帮忙,生活上互通有无。当某个教友的家庭出现困难时,其他教友便在第一时间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帮助和精神安慰。基督教的存在,不仅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融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弥补了公共服务的匮乏缺失。”(张耀杰著:《关于农村基督教的文化思考》)另机构的看法是:“当前农村出现严重的伦理性危机,子女不孝顺、虐待老人、兄弟反目成仇、邻里关系紧张、做小姐成为光荣的“事业” 、离婚比结婚来得容易,等等,都表现出一种严重的道德失序现象。为此,不少人感叹世风日下,却无力回天。而此时基督教却扮演着传统道德守护者和重构者的角色,在孝道和各种伦理方面遵循得有条不紊,成为农村的一道风景。“(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著:《基督教在当代中国农村的传播》)
目前,中国社会在大力提倡新农村建设,重建乡村社会,但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化进程化进一步加剧,人员流动加剧,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会向城市转移,转移出去大多是乡村社会的精英。这不单是对乡村教会发展的危机,也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危机——人才的匮乏。今天赿来赿多的人关注农村问题,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都是为改善目前的现状。我们教会真的需要在这个时候清醒认识到这一时 的重要性,关心农村教会。
二、期盼中色彩斑斓的乡村教会
1、建立灵活的乡村教会领袖的培训机制
农村社会依旧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利用农闲期间,由相关教会组织需要整合现有资源进行圣经知识、圣乐、教会管理、包括财务管理方面的培训。当然也可以涉及健康婚嫁家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培训。一方面提高农村教会义工的素质,另一方面让教会更好服务社会,关注社会。
2、建立农村神学生生活保障的互助机制
当前,中国传道人的生活待遇非常低这是一个普遍的实事,农村传道人更是如此,造成一个现象,神学生回不到农村,或回到农村面临生活的窘迫,更有一些教会根本不原要神学生,认为会加重教会经济压力,让义工维持现状。如果有一个互助机制让在农村的传道人也可以享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可以留住人才,为乡村教会发展留一线希望。
3、建立符合教会良性发展的管理模式
新中国建立起后,我们没有新教传统中的主教制、长老制、公理制,进入“后宗派时期”的中国教会,面临异端的侵扰与大肆流行,基督教有被边缘化的可能,目前形成的“两会机制”未能有效遏制这势头,如何传承与维护信仰的使徒统绪成为目前中国建制教会的一个挑战。近年来从打倒“教霸”,民主教办的呼声中,应来反思中国教会体制漏洞的根源。在80年代丁光训主教大声呼吁,“理顺关系”, “让教会成为教会”,以及近年来提出“重视教会的教会性”反思的声音。都在提醒我们中国当代社会的需要都要求中国教会建立自己的信仰体系及相关的教制。
文章最后,陈鼎亮弟兄期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乡村教会是:一个唯独高举圣经,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教会团契;有着与众先知、使徒、教父、宗教改革家血脉相关的教会,一个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活在神圣价值理念中的平信徒共同构成管理教会的团队,为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伦理基础的中国乡村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