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2日,齐庆三到北滚龙沟村采访“村支书带领村民10年栽植板栗8万棵”的事迹。采访结束时,平时很少照相的齐庆三特意在板栗树前拍照留念。没想到,这竟成了他留给同事们最后的工作照。通讯员候庆奎摄
本报记者 郝凌峰
他,是千千万万基层宣传干部中的普通一员,也是平山老区普通农民的儿子。
他,17年如一日,坚守岗位职责,常年深入基层,为农民排忧解难,为农村发展鼓与呼。
去年年底,他因心脏病突发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年仅44岁。他用无数的“平凡”筑造了生命的“不平凡”,谱写了一个基层宣传干部可歌可泣的生命之歌。
他就是河北省平山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齐庆三。
坚守职责,让生命在平凡中绽放
齐庆三27岁调入平山县委宣传部,在平山老区的新闻战线上整整坚守了17个年头,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党的基层宣传事业。
17年里,齐庆三一步一个台阶地成长为平山县委宣传部的“笔杆子”、“台柱子”,担负起主管全县新闻宣传工作的重任;17年里,他坚守了平凡的岗位职责,亲笔撰写了1360篇发表于各级媒体的新闻稿件;17年里,他和同事们发起了一轮又一轮新闻宣传攻势,为提高老区平山在外界的知名度、美誉度,作出了令人难忘的贡献。
2002年12月5日至6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要求革命老区平山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交出一份优异答卷。齐庆三紧紧抓住这一对平山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连续发起了一系列新闻宣传战役,在中央、省、市级党报刊发了一大批反映平山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新闻稿件。
2005年12月8日和2007年9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了题为《平山老区奋斗3年换新颜》和《革命老区平山县成“太行明珠”》的新闻专稿,开创了改革开放以来平山县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刊发新闻稿件的历史先河。
1998年8月,平山县西部山区突然遭受特大暴雨袭击。齐庆三主动请缨到重灾区北冶乡采访。
险溢河纵贯北冶乡,暴雨过后,由平时不到20个流量,猛增到880个流量。由于河床陡、滚石多、水流湍急,当地人形容险溢河是“险溢河,水不深,晴天白日鬼拉人!”
乡里的同志劝他说:“路都断了,爬山过河又特别危险,你就在乡政府附近看看算了。”但是齐庆三坚持要去受灾最重的村。不通机动车,他就骑自行车;连自行车也走不了的地方,他就步行。有时,一天好几次蹚过险象环生的险溢河,腿脚划伤了多少处都顾不上。就这样,经过三天两夜的连续奔波,他走遍了北冶乡所有的重灾村。
完成采访后,齐庆三连夜点着蜡烛赶稿子,之后步行七八里山路,坐上第一趟班车,把稿子送到了石家庄日报社。次日,这篇反映灾区干部群众抗灾自救的通讯《冲不垮的堤坝》在一版刊发出来,极大地鼓舞了干部群众重建家园的士气和斗志,一批批救灾款物,也跟着这篇报道提供的线索,源源不断地送到了灾区。
齐庆三常跟新闻科的同事们说:搞新闻报道,不能图红火、凑热闹,一定要眼睛向下,把更多的笔墨留给普通群众,留给“小人物”,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
正是受益于他的这种工作态度,老区平山一批扎根基层、事迹突出,却一直默默无闻的“小人物”,通过齐庆三的笔触和报道,成了先进模范,成了当地的名人,成了促进社会发展的标杆。
坚守热忱,让乡情在真诚中沉淀
齐庆三心里装着百姓,他的手机里存有许多普通百姓的电话号码,老百姓也有他的手机号码,有了问题一个电话找到他,他都会不厌其烦地帮助解决。
2012年的一天,齐庆三偶然听同事说起老家人在为土豆犯愁,就问怎么回事。原来,因土豆市场突然变冷,同事老家的土豆囤在家里卖不出去,随着天气回暖,土豆眼看着就要发芽烂掉了。
听着听着,齐庆三的眉头越皱越紧,表情越来越严肃,大家还不知道,一个大胆的计划已经在他脑海中形成——帮老乡卖土豆,他想换个思路写一篇不同以往的报道,把这件事宣传出去。
十分钟后,大家被召集起来开碰头会,他已经把报道的框架列了出来,方案和分工很快讨论完毕,大家各司其职地开始工作。
下午,大家从各乡镇回来交流完采访内容已经是晚上十点半了,有的人还饿着肚子。有位同事说:“齐部长,这也不是太着急的稿子,今天已经这么晚了,咱们明天再写吧。”齐庆三却说:“怎么不着急?现在全县多少老百姓把希望寄托在咱们身上,咱赶紧弄出一篇出彩的报道,才能有希望帮他们把土豆卖出去!”
这番话点醒了大家,简单吃了点东西就抓紧赶写报道。第二天,《河北省平山县:三百万斤土豆滞销急坏老区农民》等一批新闻稿件就陆续刊发了。让人欣慰的是,这些报道在社会上掀起了“救助”行动,北国超市等一批商家跟着新闻线索上门收购,平山县各部门也开展了帮销土豆行动,农民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齐庆三把百姓的事儿真正放在心里,老百姓也真正喜欢齐庆三。齐庆三衣着简朴,说话平和,一般人不知道他是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他也从不主动提起自己的职务,老百姓都亲切地叫他“庆三”。平山的许多群众对齐庆三有着一辈子抹不掉的印象。每一次,远远地看到那辆破旧的桑塔纳,群众就知道“庆三来了”。齐庆三真诚的笑容,能带给他们踏实。
坚守清贫,让灵魂在朴素中升华
齐庆三是上世纪90年代初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大学生,但在齐庆三去世后,人们才发现,他的清贫大大出人意料。然而在平山县委宣传部内部,齐庆三的清贫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齐庆三在县城工作,却买不起县城的房子,每天要回离县城12华里的老家住。因为上班距离太远,结婚后齐庆三便住到了岳父家,谁知这一住就是22年,直到他离开人世。
在这个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时尚用品。老式电视机、生锈的老吊扇,靠墙摆放的几件老式桌椅、小板凳、小马扎,这几乎就是他家客厅里的全部摆设。
十多年前,单位曾集资建房,他也报了名,当时房价低,只需8万元左右,但他最终还是因无力承担而放弃。2009年,他通过按揭贷款的方式,在县城买了一套住房,但直到他离世也没有正式入住。
张绍娟是平山县委宣传部的干部,是齐庆三生前的同事,她对齐庆三的清贫印象非常深刻,这缘于几年前她与齐庆三的第一次见面。“当时齐部长正推了自行车准备出门,那是一辆现在很少见的、老式28‘飞鸽’自行车,黑漆斑驳、破旧不堪。真是‘除了铃铛不响,别的地儿哪儿都响’。”张绍娟回忆道,“这以后,我渐渐和老同事一样能‘听声辨人’——只要听到楼下叮叮当当的声音,就知道是齐部长开会或者采访回来了。”
齐庆三一生用过三部手机。这三部手机共同的特点是存储量大、待机时间长、价格便宜。
第一部是老式的三星翻盖手机,当时为了联络工作方便,他狠狠心买了下来,一用就是六年。键盘上的号码、标识磨得都看不清了。
这部老手机彻底坏掉后,齐庆三借了同事800块钱,买了一部样式老套的金立牌手机,爱人李静平觉得这部手机太寒酸,不符合他“好歹是个副部长”的身份。可他却说:“咱下乡采访多、联系记者多、沟通部门多,还是这种手机用起来‘皮实’。”
2013年10月下旬,李静平咬牙悄悄为他买了一部1200元的国产手机,齐庆三对这部饱含着浓浓爱意的新手机非常喜欢,可是没有想到仅仅只用了20天,他便撒手人寰。
坚守大爱,让亲情在奉献中凝聚
作为相濡以沫20多年的夫妻,李静平最清楚、也最能理解丈夫对宣传工作的热爱。在她看来,齐庆三虽然整天扑在工作上,但对家庭、对自己一样有情有义,只是他把这些情义都藏进了心底。
她回忆起了一件往事。他俩结婚22年,一直平平淡淡地过日子。前年夏天的一天晚上,齐庆三回到家时,李静平正坐在床头叠衣裳。只见齐庆三站在门口,嘻嘻笑了半天,也不出去也不进来。李静平问齐庆三:“你傻笑啥呢?”他挺不好意思地说:“我送你样东西吧。”齐庆三说着从背后拿出两朵玫瑰花。“今儿是七月七,咱也过一回情人节。”听他这么说,李静平心里一热,高兴地把花接了过去。
“别看庆三忙起来没白没黑的,家里的事儿啥也顾不上,可他的心细着呢。”谈起这个,李静平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都说儿子和妈亲,可齐庆三的儿子齐派张口闭口都是爸爸。齐庆三怕爱人不高兴,常解释说是儿子和他在一起时间少,才想爸爸多。李静平知道,齐庆三尽管很少有时间陪孩子,但在孩子心里,爸爸的位置谁也替代不了。
齐庆三单位里的工作千头万绪,半夜回家是常事儿,常常他回来时家里人都睡了。然而他回家不管多晚,第一件事儿肯定是先到孩子屋里看看,哪怕只是站在床前静静的瞅上孩子一会儿。
李静平说,每个周六齐庆三都要在单位值班,孩子老嚷着去看爸爸,宁可跟爸爸挤在那张单人床上睡,也不愿意回家,因为儿子太想和爸爸一起过周末了。
齐庆三去世后,齐派愣是没掉眼泪,亲戚朋友们分析他可能是吓坏了。忙着张罗齐庆三后事的李静平这才注意到齐派的情绪。有天夜里她看到儿子悄悄走到齐庆三的遗像前,低声说:“爸爸,你放心,咱家里还有我,我会替你照顾好姥爷、爷爷、还有妈妈的。”——原来他那是硬憋着不哭,努力使自己像个男子汉。
提起这件事,李静平忍不住哭了起来,儿子才13岁,自己最亲近的爸爸走了,他怎么会不想哭?
齐庆三用“在平凡和清贫中坚守、在长期坚守中筑造卓越”,守护了一个党的基层干部应该具有的节操,谱写了一个党的基层宣传干部实现自身价值的奋斗之歌。
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艾文礼说:“齐庆三同志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楷模,是践行‘中国梦·赶考行’的典范,是全省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宣传齐庆三同志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爱岗敬业、创先争优的崇高精神,顽强拼搏、忘我工作的宝贵品格,廉洁自律、艰苦奋斗的道德情操。全省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要把学习宣传齐庆三同志先进事迹与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深入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河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学、细照、笃行、带头,为‘三个河北’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