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引入了这套农业物联网系统,我们就跟玩‘偷菜’游戏一样,坐在电脑前种菜。”胶州市胶莱镇王疃村绿村合作社技术员韩俭耀半开玩笑地说。
去年11月,该合作社投资200多万元,引进了胶州市首家农业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这套系统包括信息采集节点、计算机控制中心和智能控制系统等,可实现技术人员远距离、实时掌握大棚温湿度、光照等情况,并由计算机同步控制大棚天窗、遮阳网、湿帘作业等。
“1套系统顶多个壮劳力。”技术员张祥臻解释,以前靠人工管理6300平方米的大棚,日常的浇水施肥、手工加温、手工卷帘等工作,就得4、5个人来做,“引进了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技术人员只需轻轻点击鼠标或按钮,几秒钟内,繁琐的人工操作就ok了。”工作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这个近10亩的大棚里,完全靠人工种植需要30人,现在引入物联网系统,只需10个人,按每个工人每天100元工钱计算,仅此一项,日均节省人工费用2000元。
张祥臻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的信息采集装置,“这套装置采用太阳能电池板提供能量,一根线连着传感器,埋在地下,采集土壤的湿度、温度信息后,将这些信息汇总到线的另一端连着的信息采集节点箱,再通过无线发射器传送到计算机控制中心的接收器。”
在大棚里记者还看到了一个控制箱,其上有红、黄、绿三种按钮,“这12个是控制天窗的开、关、停止按钮,可以控制4个天窗开启的大小程度。”张祥臻边说边按了一下“天窗1开”,随着齿轮轻轻地转动声,大棚顶部已有了一丝缝隙,随之缝隙越来越大。控制箱还能控制大棚外层遮阳网的拉开与收拢,并通过轴流风机、水泵控制按钮等达到夏天控制湿帘和风机给大棚降温的目的。
不但如此,这套系统还可以实现为蔬菜自动浇水,通过环境监测设备,监测室外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雨天还可以测出雨量大小,“有了这套设备,我们可以随时掌握天气情况,提前做好防风、保温措施。”张祥臻说。
大棚内还有24张育苗床,“以前蔬菜苗都需要到寿光进,价贵路远,品种不全,还担心种苗的质量。以西红柿种苗为例,合作社每年需要20万株,自己育苗成本每株比市场价便宜0.3-0.4元,一年两茬就是十六七万元,还能够保证种苗质量,按照自己需要的品种随时培育,不断茬,还可为周围十几个村庄解决外出购苗的难题。”合作社理事长张居波介绍说,育苗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温度、湿度都要达到一定标准,有了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能做到准确调控,确保出苗率和出苗质量。
张居波告诉记者,他们销售的是包装成箱的礼品菜,每箱各种蔬菜搭配,重6公斤,价格120元,相当于每斤菜均价10元,目前每日销售二、三十箱,逢年过节日销量达三、四百箱,仅春节一个多月共销售2万余箱,整个大棚每年毛收入达二、三百万元,“预计3、4年可以收回成本。”
本报记者刘丽娜通讯员冷传梅周筠
记者手记
农忙时,农村零工日收入逐步提高,已成为农业成本提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高,让一些农业土地规模经营者把目光瞄向了节省人力成本的农业科技产品。
胶莱镇王疃村绿村合作社通过引进农业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耕种的精细化程度,扩大了品牌影响力,虽然一次性投入了200多万元,但年收益也随之增加,加之操作简单,工人经过培训即可操纵,暂无维护费用,短期内能够回收成本。
记者在采访“农超对接”时,市农委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超市需要的是能够每天提供大量生鲜农产品的规模经营者,而不是分散经营的农户。或许,以物联网为代表的农业生产科技产品的引入,能够通过科技手段保障农产品质量,节省人力,更方便打开农超对接这扇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