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新农村

临沂新农村

村官动态 >>村官动态 >> 女村官 >>正文
一个女村官和一个村的梦想
2012-3-12
一个女村官和一个村的梦想
 来源:网络
   宋培芝,中共党员,普洱市思茅区思茅镇平原村支部书记、村主任。
    当了十多年村官的她,今年再次被村民们选为村支书和村主任。
    这不是奇迹本身。奇迹是这位年过半百的女村官,在早年创业致富家资过千万的情况下依然选择了一个薪水低而工作量大的岗位;奇迹是这位在几年前就因患乳腺癌做了手术的女村官依然选择了为信得过她的乡亲们继续操劳;奇迹是这位女村官带领她的村民们将一个城关村的梦想和希望一步一步实现……
    不知道的人说她傻,放着自己的生意不去做,要当一个吃苦遭罪的小村官,何况自己又带着重病,在家治病享清福才是个正经。深知她的平原村民可不这么看,在选举投票时,村民们说:“老宋啊,想到您的身体我们心疼您,可村里的建设和发展不能没有您!”面对乡亲们的信任与重托,宋培芝自己说:“乡亲们选择了我,我就不能自我放弃,我活着一天就为乡亲们做一天的事。”
  艰苦创业:拼出人生大舞台
 出生在1954年的宋培芝,没有读过几天书,生活让她小小年纪就体验了其多变及艰辛。
    4岁时,她的父亲病故。6岁时,4岁的妹妹夭折,母亲改嫁。随后她有了两个同母异父的弟弟。为了照看弟弟,她直到11岁才上小学。读到二年级,由于家庭困难不得不辍学。一个不满十四岁的女孩子,开始了自己讨生活的历程。当时,她在普文茶厂参加劳动,自己养活自己,由于年纪小,每天的伙食费比别的劳动力少,只有三分钱。
    在艰辛的生活中长大成人的宋培芝20岁时从普文回到了家乡――思茅平原村,参加了平原村的蔬菜队。接着,她和一名在五交化工作的贵州籍的退伍军人成了家。可两人连个住房都没有,大队领导很是关心,划了一块宅基地给两个年轻人自己建房。俩人凑了点钱,利用工作之余自己动手建盖简易的油毛毡房。白天没有时间盖房子就晚上盖,没有照明电就点起火把当电灯用,每晚都干到深夜,凭着自己的双手和汗水总算有了栖身之地。可这小小的油毛毡房,晴天屋里像个小蒸笼,风雨交加时,单薄的屋顶被大风掀起、吹破,屋内被大雨泼得一片狼籍。
    那时候,要改善住房条件似乎是一件永远无法实现的事,因为每个劳动日只能挣到一元七角钱,除了生活费,哪有余钱建新房。
    1983年,改革开放的号角激发起了这个刚强女人的雄心。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宋培芝凭着自己的辛勤劳动,在自己一亩三分的菜地上开始了她的致富梦。
    平原村是普洱市府所在地的城关村,随着城市人口的逐渐增加,市场上的时鲜蔬菜需求也不断增加。宋培芝觉得自己的舞台一下子开阔起来:只要找对路子,致富就不是一个神话。
她借鉴外地的经验,在平原村第一个建起了塑料大棚。有了大棚,既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种植反季蔬菜、稀缺蔬菜,还可以旱涝保收,每月的收入可达三、四百元。为了解决种菜的肥料问题以及增加养殖业的收入,她将几年卖菜积攒的钱建起了养猪厂。这样,她从一个单一的蔬菜产业延伸成了两个产业,搞起了循环经济。从此,她们家年收入超过了万元,成了名符其实的“万元户”。
    1988年,宋培芝一家圆了新房梦,建盖起了三百多平方米的二层小洋楼。
    生活向阳光的方向急剧地变化着,尝到收获喜悦的宋培芝并没有满足现状。就在搬进梦寐以求的新居的时候,宋培芝大胆地承包了本村一个连年亏损的企业:五一路的复兴旅社。当上旅社经理的宋培芝从抓管理、抓服务、抓卫生、抓安全、抓客源入手,提高了旅行社与其它同等旅店的竞争力。一年下来,她在完成承包额4万元的基础上还多交给村里五千元,自己的净利润近两万元。在那期间,公务员工资年收入也就两三千元,而宋培芝仅旅社的一项收入就相当于他们的五、六倍了!
    在经营旅社的同时,宋培芝对自己的菜地、养猪厂一刻也没有放松过,猪病了亲手打针;菜地需要浇水浇粪,白天没有时间,加上顾及大小是个旅社经理的身份,就每天凌晨三点起床拉着粪车去掏大粪,到了菜地天还一片漆黑,点上火把浇完粪水,将当天要出售的菜拔好拉到市场,用批发价快速出手后立即返回旅店,这时天才微微蒙蒙亮。
    种菜、养猪、承包旅店三管齐下,宋培芝家每年的收入都在4万元以上。
    “自己富了,也不能亏了集体。”1990年初,宋培芝主动向村里提出将旅店每年的承包费提高至6万元。
带头致富:帮贫助困做群众贴心人
    1988年,勤劳致富的宋培芝被选为平原村的妇女主任,成为全村妇女同胞们学习的榜样,也成了她们的贴心人。
    宋培芝把自己学到的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教给群众,也把自己种菜的经验教训传授给他们,让他们不走弯路。无论哪家有疑问,她再忙也抽时间进行指导,有时还到田间地头去现场服务。宋培芝非常爱学习,她不但自学了猪的防病防疫知识,自己当起了养猪厂的“兽医”,还将自己的经验和手艺用于帮助群众。谁家的猪病了,只要她知道,她都要亲自帮忙打针。渐渐的,乡亲们有个大事情小事情都找她拿主意,找她帮忙,她从不推辞。
    1996年,事实上已经成为平原村脱贫致富领头人的宋培芝被思茅镇任命为平原村党支部书记。1997年至1999年期间,她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两个职务一肩挑。2000年开始,村主任职务开始实行村民选举制,当然90%的村民都投了她的票,村民们说:“就冲宋培芝发家致富那种拼搏劲,心地善良,我们选她当我们的头没错!”
对于宋培芝来说,当了村官不是利用手中的权力将自家的利益最大化,反而是要放弃更多自己的利益。
    1998年,因为当了一村的“头”,宋培芝不便再经营村里的下属企业,她主动把旅社的经营权交回村上另行发包。按原来的合同约定,村里如在承包期未满之前收回承包权,村上应补偿她65000元的违约金,但她一分都没要。此时的宋培芝家,其实正是遇到了新困难的时候:老公下岗,两个孩子待业。由于思茅机场的扩建,她家的大部分土地被征用,一直经营得很好的菜园已经不能发挥效益了,必须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想办法让全家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岗位。于是,宋培芝和家里人商量,根据各人不同的特点,给儿子买了辆货车搞运输,女儿则开了一家冷饮店,自己和老公到倚象镇半坡村承包了800亩荒山种植茶叶,并建了茶场。这样,宋培芝自己在村里忙,让老公在茶场操持。几年来,宋培芝家陆续建起茶叶初制厂一个、精制厂一个。通过几年的艰苦努力,不仅解决了自家的就业问题,也为姐妹们创造了就业的岗位,茶场招收失业人员148人,其中:男劳力72人、女劳力76人。目前,这个茶场已实现年总收入上百万元,茶场的职工90%以上都有了摩托车、电视机、家用电器。
    2007年,针对女儿的冷饮店经营规模小的现状,宋培芝抓住国家对生猪养殖扶持力度加大的机遇,又投入120万元建起了一个养猪场,让女儿和女婿经营管理。同时,为了响应市委、市政府城市建设的要求,宋培芝把原来建在城里的一个茶叶精制厂搬迁到了山上,在原址上建起了一个酒店……
    “从八三年到现在,我已经在自主创业这条路上走了26年,四季更迭,经历了许多春夏秋冬,饱尝过辛酸和痛苦,更收获了甜蜜和幸福,可是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得来的一切,离不开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更离不开朝夕相处的每一位同乡。”宋培芝说。
    家里经营越做越大,宋培芝的村官也当得让群众竖大拇指。一如既往地帮民困,率民致富让她深得群众的信任。
    有个村民劳改10多年回村后,想利用自家地理位置较好的有利条件,开个旅社自食其力,但一直贷不到款。宋培芝作为村委会主任,带领村干部多方协调,帮他贷款20万元,盖起了一栋5层楼的旅社,这个村民后来又贷款搞石场,赚钱后又盖了一栋旅社楼,固定资产达70多万元,年收入几十万元,对宋培芝感激不尽。
    村里有俩口子都是残疾人,虽然村里一直都有补助,但生活依旧很困难。宋培芝说对特困户单靠补助不行,必须变“输血为造血”,她带着村干部多次上门作思想工作,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们自己找点事情做,村里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援助和方便,经过她一次又一次的动员,摆起了修自行车的摊子,每月有着几百元的收入,保证了基本生活开支的同时,还享受到自力更生带来的喜悦。
    一个村里的产妇在产下一对双胞胎后大出血离世,宋培芝在自己村委会的工资里每个月拿出500元给这两个孩子做奶粉钱……
    这一桩桩,一件件,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为民当村官:率民共富走持续发展之路
    平原村原来是思茅城区的一个城郊村,随着城市的扩容,平原村渐渐变成了城中村。从1992年开始,平原村的土地陆续被城市建设征用,七个村民小组,1489户的3753人的村子,现在只剩下了112亩田地。“人往那里去,村民怎么就业”成为平原村最为紧迫的问题。
多年来,在宋培芝的带领来,平原村“两委”班子紧紧围绕“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让广大村民得实惠”的目标,把安置失地农民和发展集体经济作为全村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
    一是以土地开发为中心发展集体经济。2000年以来,平原村立足于毗邻城区的区位优势,抓住市政建设的有利时机,率先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着力发展非农产业。盘活土地资源,把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出让和开发集体土地1000余亩,获得土地出让金6000余万元,同时安置了大批村民就业,加快了二、三产业的发展。2009年3月,将450亩预留用地规划为茶马古镇建设开发,该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项目集商贸、休闲、娱乐、旅游、茶文化、居住为一体,建成后将成为该村集体经济新的重要来源,同时解决失地村民的就业,大幅提高村民经济收入,改善生活质量和水平。
    二是以建筑建材业为龙头发展集体经济。思茅城市扩容等市政建设给建筑建材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平原村通过“引进能人”等形式,筹集资金组建了建筑公司。公司几年间迅速发展壮大,由小建筑队发展为省二级建筑施工企业,产值连年上升,从1992年的500余万元上升到1800余万元,拥有固定资产1000余万元,业务已拓展到宾馆酒店等服务行业。
    三是以村组办企业为重点发展集体经济。土地被征用后,平原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要解决土地出让后的剩余劳动力问题,根本出路要靠发展经济实体,特别是大力兴办村组企业,既能安排村民就业,又能壮大集体经济。经过几年的努力,平原村各村民小组都有自己创办的企业,从业人员1100余人,经营项目主要有仓储物流、宾馆酒店、农贸市场、洗车场、家具城、修理厂等。
    四是以个体私营经济为基础发展集体经济。平原村通过转向发展加工、商贸、运输、服务等第三产业,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目前,平原村个体私营经济已发展到503户,从业人员2126人。通过个体私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既缓解了村民就业压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壮大了集体经济。
    现在,平原村3281个失地农民基本得到安置,全村发展了服务业为主的集体企业24个,拥有固定资产1.2亿元,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5000元,其中农民从集体经济中获得收益部分占60%以上。
    改革开放以来,平原村的发展有目共睹,然而, 要融入城市的平原村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大部分村民生活主要依靠出租房屋和做临时工,就业面小,收入低;村民安置点规模小、分散于城区各个方向,在卫生、治安方面管理难度大,村民意见很大;集体企业数量多,但层次低,经营粗放,效益不高。为解决这些问题,从2007年开始,普洱市中心城区实施北部城区建设,平原村再次得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宋培芝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商量,经过全体村民的讨论,村里决定抓住机遇,利用政府预留给村民发展产业的450亩土地,在北部城区建高水平的平原新村,并把新村命名为普洱茶马古镇。这个设想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茶马古镇建设随着展开。现在,这个集居住、商贸、旅游、休闲为一体,总投资9亿多元的平原新村建设工程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一。在古镇中有1710套住宅,住宅由村民全部按建设成本价认购,村里将分期投入8000多万元完善道路、绿化、河道美化等公共设施建设。同时建设的普洱第一茶楼、商务中心、五星级酒店等商业配套项目。
    干这么一件大事,难度是非常大的,而且这个任务得由在头一年刚刚被查出患乳腺癌并做了切除手术的宋培芝来领头挑大梁。在项目启动之初,区领导对宋培芝说:“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你要做好吃大苦,受大气的关准备啊。”宋培芝说:“为了 解决村民失地后生活、就业的大问题,我愿意接受考验!”
    古色古香的茶楼,傣式风格的高星级酒店,大型超市为中心的商圈,整齐宜人的住宅群……站在平原新村的沙盘前,窗外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宋培芝满怀憧憬地说:“这个茶马古镇,就是我们给失地村民授的一份业,让平原村的子孙后代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古镇建好后,我们平原村将会脱胎换骨,不再是让人觉得嘈杂、混乱的城中村,而要变成普洱城市中的一个商业中心、地标性建筑,向大家展示普洱的新形象。我们平原村不仅要在征地拆迁中作出贡献,更要为城市的形象增添一分光,出一份力”。
科学执政:建设繁荣和谐新农村
    作为一个城中村,“扯皮”的事自然很多,但由于宋培芝这个村官的公私分明,公平公证处事,乡亲们都“服”了她。几年来,平原村从未有到上级部门上访告状的现象。
    无论是调解土地纠纷、家庭纠纷,还是催交集体企业承包费,这些活都是得罪人的事,但也都是村领导每天要面对的工作。宋培芝始终以一颗平常心,秉公办事,理直气壮。她说:“不管别人怎么议论,我问心无愧。”有一次,村里建一个小区,验收时村委会和村里的包工头在工程量的计算上争议很大,双方争得面红耳赤。这位包工头认为自己是宋培芝的亲戚,她不会不给面子,哪知宋培芝说:“我是为村里办事,不能讲个人感情,更不能做人情,该给的就给,我们干部一定要坚持原则。”包工头没有想到宋培芝真是分文不让,气愤的说:“一想起工程结算这事,我这一辈子都不想再跟宋培芝讲话!”后来,通过很多事情,包工头终于认识到了宋培芝做事的公道,不由得从心里感到敬佩。2004年5月的村委会换届选举,他仍投了宋培芝一票。
    村里集体经济收入的管理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宋培芝领着班子一干人建章立制,用制度管人,也用制度管钱。自宋培当村主任那年开始,村里的“四议两公开”制度就被固定下来:对村级重大事项的决策,先由村党支部充分听取党员、村民的意见后提议,村“两委”班子进行商议提出初步方案,提交党员大会审议,经党员大会进行讨论后,形成初步的决策意见,提交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进行决议,到会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通过的,形成决议并组织实施。凡村民代表会议形成的决议一律在村务公开栏中向全体村民公开,接受全村村民的监督。   
    宋培芝作为一个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在创业之路上写就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一名女村官,她领导村民发展致富,形成了组组有企业,组组有项目的良好局面,尽到了执政为民的职责,村民得到了实惠:村委会给486名5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金100—120—150元,各村民小组发放50—80—100元生活补助金,年村组发放老年生活补助金共97万余元;铺设水泥路面27条,投资近255万元,解决了村民路难行的问题;解决了村民居住的巷道路灯48盏,投资5万元;建立鼓励村民子女学习的奖学金制度,考取大学本科的奖3000元,大学专科的奖2000元,考取清华、北大的奖4000元,共发放奖学金23万余元;投资210万元,建秸杆气站一座,解决了850户村民的生活用气。
    现在,宋培芝又一心扑在建设平原新村茶马古镇上,一天到晚脚不着地地奔忙,甚至连定期到省城化疗的时间也一拖再拖。她此时想的事情是,怎么把群众交给的事情办好,怎样办好群众的事情,目前最紧要的是突出和利用普洱茶文化特色把茶马古镇建成,发展经济,使平原“城中村”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新农村、新型社区。这是宋培芝的梦想,也是平原村三千多村民的梦想。而这个梦想,已经在一步一步实现。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多年来,宋培芝的努力和付出得到村民和各级领导的认可,对她的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各级妇联组织都给予肯定和表彰:一九九六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一九九六年“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二00二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村官”,二00五年被评为“全国中小型企业优秀代表”,二00九年被评为“云南省巾帼文明标兵”,一九九三年被评为“云南省三八红旗手”,一九九一年被评为思茅地区“双学双比女能人”,一九九四年被评为思茅市“优秀党员”,二00一年被评为思茅市“先进个人”,二00一年被评为思茅市“基层组织建设先进个人”,二00二年被评为思茅市“先进人民代表”,一九九九年被评为思茅市“双学双比女能人”,一九九三年被评为思茅县“双学双比女能人”,一九九九年被评为思茅市“优秀党员”,多年来共计十一次被思茅镇党委表彰奖励。
    当了十多年的村官,宋培芝深深体会到:群众的困难就是村干部的工作目标与方向,乡亲们盼的就是自己应该干的。今年又是两委换届年,她再次高票当选为支部书记兼村主任。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杯,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面对乡亲们的信任,宋培芝信心百倍,决心更加辛勤耕耘,将自己的无怨无悔人生路继续走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
[发表/查看评论]

  新闻投稿/广告投放/频道合作 联系人:黎主管  EMAIL:1728097111@qq.com

 

开心一刻.漫画地带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



临沂新农村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26532号-1
热线电话:13355078108;刘恒华13853966299 (手机)
Email:linhua5188@163.com   QQ:1145252165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商城路一号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专栏资料, 均为“临沂新农村网”(www.xinnong58 .com)版权所有。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