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新农村

临沂新农村

农村风俗 >>农村风俗 >> 少数民族 >>正文
壮族
2012-3-5

壮族 - 壮族地区

壮族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是世界有名的岩溶地区,石山拔地而起,石山里有岩洞和地下河。这种地形构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名胜景色。沿海盛产各种名贵海产,尤以南珠闻名。壮族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足,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薯类等。果品也很丰富,森林面积广,盛产柳州杉、银杉、樟木等名贵木材。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久负盛名的特产。   

壮族 - 民族艺术

壮族人民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创造了壮戏。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壮锦是壮族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的织锦艺术,已有一千年的发展史。壮锦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壮族 - 民族禁忌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壮族 - 民族经济

壮族以农业为主,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壮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 

壮族 - 民族宗教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 

壮族 - 民族历史

壮族主要居于岭南,岭南地区自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在先秦时代,壮族就属于百越的骆越西瓯等,远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有柳江县的“柳江人”和“甘前人”;来宾市的“麒麟山人”;荔浦县的“荔浦人”;都安县的“干淹人”和“九楞山人”;柳州市的“白莲洞人”和“都乐人”;桂林市的“宝积岩人”;田东县的“定模洞人”;灵山县的“灵山人”等等。这些古人类所在的区域,恰好是壮族先民的壮族活动地域,也是今天壮族的聚居地区。据此大部分专家推测:现代壮族属这些古人类的后代的可能性较大。

用壮族最古老的文字书写的坡芽歌书用壮族最古老的文字书写的坡芽歌书

先秦时期,广西为骆越国,居住着百越中的“骆越”人、“西瓯”人、“苍梧”人。骆越国是岭南壮族祖先著名的方国,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其中提到“路人大竹”,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云:“路音近骆,疑即骆越。”路即骆,此说正确。《逸周书》亦称《周书》,乃先秦古籍,多数篇章出于战国,其中所记商周之事,必有所本。在《吕氏春秋·本味》里,又提到“越骆之菌”,汉代高诱注:“ 越骆,国名。菌,竹笋。”越骆是汉语提法,意为越(山)谷或越鸟,越人语言倒装为骆越。“僮”这个民族名称,是南宋时出现的。宋人李曾伯在上宋理宗的“奏议”中,曾提到宜山有“僮丁”。宋人朱辅在《溪蛮丛笑》中进一步指明南方“洞民”“有五:曰苗、曰瑶、口嘹、曰獞、曰仡佬”。以后历代均多沿用“獞(僮)”名,到明代“獞”名引用逐渐增多,但往往与“瑶”并举。到清代对“獞(僮)”名的引用已遍于广西各地。1949年后,经过深入调查和进行民族识别,人民政府把广西、广东、云南等地自称“布壮”、“布土”、“布农”、“布泰”、“布班”、“布陇”、“布诺”、“布衣” 、“布民”、“布越”、“布寮”、“布雅衣”、“布曼,”等土著民统一称为僮族。后因“僮”字的含义不够清楚,又容易读错音,一九六五年,按照周恩来总理的倡议,把“僮”改为“壮”,把“僮族”改为“壮族”。壮族名称虽随代而异,其主要源流:百越一瓯一瓯骆一西瓯骆一西瓯骆越一乌浒一俚僚一僮一俍一沙一侬一壮,为一脉相承。[2]

壮族 - 民族区域自治

1952年12月9日在广西的西半部建立桂西壮族自治区,1956年春改为自治州。1958年3月5日,建立以原广西省地区为范围的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4月1日,建立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62年9月26日,建立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壮族 - 地理特点

1983年壮族地理分布图(黄色)1983年壮族地理分布图(黄色)

壮族聚居地区位于东经 99°57 到 112°, 北纬 21°31 到 26°45 之间 , 地貌基本特点是:西北高,东南低 , 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四周高,中间低,四周多山,中部和南部多平地;山地广阔,平原狭小,岩溶广布。许多地区属扬子地块边缘。例如被称为“壮民族的活化石”的黑衣壮世代居住地-那坡地区,系扬子地块边缘,属石灰纪和泥盆纪的石灰岩岩溶地貌。山峰海拔900~1 400m,相对高度200~500m,石山群集,山山相连,峰峦叠嶂,山体庞大,山势高耸,溶蚀较浅,峰林发育比较完好,山间拗口较低,石山间有大小不等的峰丛洼地和岩溶谷地,当地人称“弄场”。由于该区石灰岩地质纯,多节理缝隙,透水性强,渗透率高,山高坡陡,石多土少,致使土壤瘠薄,粮食产量很低。仅有的少量耕地集中在大小不等的“弄场”,“弄场”低洼易涝,易旱。夏季山洪往“弄场”里灌,形成涝灾,摧毁农作物;冬春雨少,人畜饮水都十分困难。

壮族 - 气候特点

壮族聚居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 年平均温度 20 ℃左右 , 部分地区夏季日照时间长 , 冬天霜雪较少 , 雨量充沛 , 夏湿冬干;而部分地区由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水分蒸发量大,气候干燥,低洼地易涝,春旱频率达70%,春末夏初有冰雹大风。

壮族 - 居住地特点

壮族聚居地区壮族聚居地区

为了适应当地干旱的自然环境以及农业发展的需要,壮族及其先民选择了依山傍水、近邻田地、地基厚实、地势高凸、向阳通风的“弄场”来立村建寨。而这些“弄场”因平地较少,地势较陡,坡度大,壮族人在修建住宅时,为了扩大住宅面积,往往在房屋一侧临空发展,在下边安装数根柱子支撑,形成这种干栏式建筑以定居。这样的村落基址地质结构稳定,土层深厚,适合建造永久性的聚落建筑;聚落附近又有丰富的水源和充足的耕地,使聚落居民有了可靠的生活来源。选择这样的地理形势作为聚落点,既方便了生活,也有利于农业生产。而壮族人传统的干栏式建筑不仅扩大了住宅面积也具有良好的通风、透光、祛湿、防雨、排水、防蛇虫野兽的作用,真可谓一举而多得。

壮族 - 建筑风格

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壮族干栏建筑壮族干栏建筑

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壮、侗、瑶、苗、汉都有。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开间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禾、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开阔,采光也好。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整体肜去,既雄伟又壮观。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居室格局,各族自有特点。龙胜县龙脊乡壮族干栏,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后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门与家公房相通。主妇房在右角。丈夫房在厅堂右侧外。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楼梯旁,便于她们与小伙子们交往。这种布局的最大特点,是夫妻异室,沿袭了古俗。现在的干栏,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但基本格局不变。

壮民居住房屋受附近非壮区的建筑风格和本地民族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古式壮寨民居一般以四合院形式存在,内分前后堂屋、厢房、天井等。天井是一个露天凹池,天井由石条板、石板砌成,石板上还雕有壁虎、鲤鱼等石刻。天井把堂屋一分为二,天井前面在大门后面为前堂屋,天井后面为后堂屋。天前堂屋左右两侧一般无人居住,供作厨房、关牲畜、堆放燃料等,后堂屋两边的厅房则是主人的住宅区。在屋檐等雕刻成青鱼、鲤装饰,鱼的鳞片雕刻得相当精致。壮民把建房当作一生的大事来看,对建房要求较高,而且一个村寨的壮民有相互帮工建房,轮流造房的习惯。练泥印砖、奠基砌墙、做门窗、盖瓦等建房工程,均由亲戚及邻里相互帮工出力。主要只花钱买些地脚火砖及瓦片。在房屋的开门设计上,壮民居很少开后门。近年来随当地经济的发展,壮族民居住房格局已有很大变化了,清塘壮族乡人民大部分已住进了砖混结构的新屋,多以楼房为主。

[发表/查看评论]

  新闻投稿/广告投放/频道合作 联系人:黎主管  EMAIL:1728097111@qq.com

 

开心一刻.漫画地带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



临沂新农村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26532号-1
热线电话:13355078108;刘恒华13853966299 (手机)
Email:linhua5188@163.com   QQ:1145252165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商城路一号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专栏资料, 均为“临沂新农村网”(www.xinnong58 .com)版权所有。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