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下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着重研究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会议首次提出,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成为2006农村工作会议的关键词。我们不妨由此回溯,从去年的“新农村建设”直至上世纪90年代“菜篮子”供应为中心工作的时期,回望和梳理十几年来我国农村工作走过的轨迹。
从“菜篮子”到“现代农业”——中国农村工作关键词之变
|
这是在宁夏红寺堡一处粮食收购点,两位妇女正在堆放玉米(2006年11月10日摄)。2006年秋季,宁夏引黄灌区玉米、小麦、水稻三大作物喜获丰收。新华社发(资料图片)
抓好“粮袋子”和“菜篮子”
1994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召开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个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进一步落实199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尤其是抓好粮棉油生产和“菜篮子”工程,争取1994年农业有个好收成。会议提出1994年的任务:保证粮棉油和“菜篮子”的生产和供应;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199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农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夺取当年农业丰收,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加,确保农村社会稳定。重视和优先发展农业,是经济工作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会议强调,去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已降到警戒线以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中央明确要求省一级政府要把当地粮食供求平衡的责任担负起来,落实"米袋子"省长责任制。
增加农民收入 保持农村稳定
1998年12月28日至3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提出要突出抓好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持农村稳定这两件关系全局的大事。经过2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在发生着新的阶段性变化。主要农产品供给已由长期短缺变成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要抓住这个机遇,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切实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2000年1月5日至6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提出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必须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中心任务。
200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推进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阶段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和基本目标,抓紧抓好。同时指出实行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农业、保护农民积极性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继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农村的又一项重大改革。
多予,少取,放活
200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会议强调,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总的指导思想是“多予,少取,放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03年1月7日至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胡锦涛温家宝作重要讲话。会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2004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中央提出的"两个趋向"重要论断,对于我们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切实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5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温家宝作重要讲话。会议研究了"十一五"期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绝不单纯是搞新村建设,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进行。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2006年12月22日至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着重研究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讨论稿)》。提出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重中之重”“基础地位”——贯穿中国农村工作的红线
|
“一号文件”彰显中央解决“三农”问题决心
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这五个“一号文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有名词——“五个一号文件”。
200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签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公布。2006年2月21日,新华社受权全文公布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新世纪接连出台的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显示了中央领导人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2004年:第六个“一号文件”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2004年1月,针对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一号文件”。该文件以促进农民增收,尤其是各项政策措施要更多地向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倾斜为主旨,提出着重解决农民增收中的难点和重点。
2005年:第七个“一号文件”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即第七个“一号文件”公布。文件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2006年:第八个“一号文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6年2月21日,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份中央“一号文件”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深化农村改革等8个方面,提出32条支农、惠农的具体措施。文件强调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高层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论述
胡锦涛: 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不断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有效措施,农业和农村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快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
温家宝: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城乡统筹的思路,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使农村面貌有一个大的变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且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使之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
惠农新政频出 近年来中央高密度兑现“重农”承诺
2000年 ,农民收入问题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受到高度重视。会议期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句话被写进文件。此后,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对农业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指出我国从总体上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阶段。五年来,中央高密度兑现“重农”承诺,以城带乡、反哺农业的步伐已经启动,并不断加快。
2006: 根据全国财政工作会议透露的消息,2005年仅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就将超过3000亿元。2006年中央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二是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三是完善并加强“三补贴”政策。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粮食直补资金再增加10亿元,全部达到本省粮食风险基金总规模的50%。四是积极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重点支持农村“六小”工程等项目建设。五是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区),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标准分别由10元提高到20元。六是继续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科技发展、环境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
2007:2007年,至少有三个“高含金量”的政策将直接使农民的切身利益得到更多保障。
2006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透出农业农村发展三大信号
|
2006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指出,我国农业和农村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促进农村社会和谐,首先要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
会议强调,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都可以有所作为,都要从当地实际出发,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着手。
2006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透出农业农村发展三大信号
信号1:发展现代农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在两天的会期中,“现代农业”,成为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代表们交流时最热的词汇。会议明确提出,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把现代农业摆在如此突出的位置,无疑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个重大变化。代表们认为,这一变化,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信号2: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空间有望巩固和拓展
对于增粮增收两个“关键”主题,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务必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从会议透出的信息看,明年,直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四补贴”等政策(种粮农民直补和良种、农机、农资补贴)将不折不扣地落实。
信号3:农村社会事业获重点“关照”,三个“高含金量”政策将使农民利益获更多保障
继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国家建设资金将更多转向农村的基础上,本次会议又明确提出了“三个继续高于”原则: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三个继续高于”,将确保明年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其中,扩大面向农村的公共服务,成为一个鲜明的“亮点”。
——在全国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1.48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将享受真正意义上的免费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将免费得到课本,中西部地区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也将提高。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全国有2000多个县、985万人享受了低保。明年,这一制度将覆盖全国。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将加快普及到全国80%以上县(市、区),长期困扰农民的“看病难、吃药贵”将得到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