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市地处珠三角腹地,下辖禅城、南海、顺德、高明和三水五区,共33个镇(街),366条行政村、179个村改居。改革开放以来,佛山市国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5651.5亿元。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集体经济也得到不断发展壮大。据统计,2010年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4431个,资产总额达460亿元。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佛山市在统筹城乡发展、农村社会管理、村集体资产保值升值、改革发展等工作中,较早地面临到农村基层人才瓶颈。早在2000年,佛山市根据农村发展和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开始探索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积极实施“大学生村官”工程,不断充实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输送和培养了大量人才。至2010年,全市在村任职工作的大专以上学历3795人,平均每村8人,其中全日制大专以上1879人(占40%),平均每村4人,全面完成“一村一名大学生”目标。佛山市推进实施“大学生村官”工程做法经验,得到了中央、省有关领导充分肯定,并作了重要批示,中组部于2011年1月在我市召开了全国部分省(区、市)大学生村官工作座谈会,介绍推广佛山市做法经验。
一、主要做法
(一)立足基层,着眼长远,积极实施“大学生村官”工程。佛山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立足基层,着眼长远,积极实施“大学生村官”工程,大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市委市政府将“大学生村官”工程,放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大背景下去思考和谋划,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积极选聘大学生进农村下基层,双管齐下,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村官、把村官培养成大学生”,大幅度提升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近年来,按照中央、省的有关部署要求,佛山市、区、镇(街)三级纷纷出台有关文件,加强对选聘大学生的选拔、管理和使用,制定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和农村后备干部培养计划,部分区、镇(街)明确要求每个村级组织常年配备2-3名30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的村级后备干部,并纳入目标管理体系进行考核。
(二)坚持本土,规范选拔,引导人才回流。着眼于把选聘大学生培养成村官,在选聘工作中坚持“本土化”,注重优先录用在农村土生土长、自愿回村服务的优秀大学生,以符合《村民自治法》关于身份是本村户籍的规定,让他们顺利参加村委会选举而进入村班子,为村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和储备人才。实行定岗定职选聘大学生,要求镇(街)、村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岗位和职位要求,量身订造选聘计划,按专业、经历等进行定向定岗招聘,确保选聘大学生符合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如部分选聘大学生是按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以行政村为单位面向社会公开组织招聘。严把“入口”关,参照公务员招录的规范程序,由区统一选聘或授权镇(街)、村面向社会公开招录。
(三)注重成长,特色培养,促进选聘大学生成才。为使选聘大学生适应于基层、扎根于基层和成才于基层,积极创新培训培养方式,采取“倒挂”、“压重担子”、“异地交流”、“专题研讨”等方式,加大选聘大学生的培训培养力度。组织选聘大学生到镇(街)机关“倒挂”锻炼,跟班学习3至6个月,每2个月轮岗一次,增强上下沟通和为群众办事的能力;推行“五个一”做法,即完成一份调研报告、主持一次会议、负责一项工作、参加一次集体培训、联系一批党员群众,促使选聘大学生参与到村务领导决策和实施管理中去;有意识、选择性的进行交叉分配、异村交流、彼此学习,进一步拓宽视野、丰富阅历;采取“案例分析”、“情景教学”、村支部书记“现身说法”等形式,市委党校开设专题培训班,将选聘大学生的培训纳入全市干部培训规划。
(四)规范管理,发挥作用,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加强选聘大学生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明确选聘岗位职责,实行动态跟踪,合理制定考核体系,进行“一年一考核、三年大考核”,全面建立起市抓宏观规划、业务指导,区抓组织实施、检查督促,镇(街)抓管理考核、服务保障,村抓日常管理、传帮带的四级齐抓共管的机制。充分使用选聘大学生的考核结果,对考核优秀等次的予以奖励,表现特别突出的纳入村干部后备人才库管理;对考核等次不合格的加强教育引导,经多次帮助教育和考察仍达不到要求的予以解聘。建立“四项制度”,积极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力促选聘大学生在农村基层施展才智和发挥作用。建立担任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制度,指定能人为其直接培养人,定人定岗“传帮带”;建立参加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对本村重大事项的研究决策建言献策;建立参加村“两委”干部年度述职制度,接受党员群众的评议;建立挂钩联系村民小组和党员群众制度,更多深入群众、更好服务群众。
(五)拓展渠道,畅通出路,正确引导分流。积极拓展渠道和畅通出路,让有潜质的优秀选聘大学生有奔头,留得住、干得好、上得去,使选聘大学生队伍成为村干部的“蓄水池”。积极推荐参加村“两委”选举,把条件成熟和工作突出的选聘大学生特意放在村里重要工作岗位,为其顺利参选提前做好充分准备。继续坚持从优秀村支部书记中公推考录镇(街道)领导,坚持从优秀大学生村官中公开考录镇(街道)公务员,加大区、镇机关在大学生村官中定向招录聘员的力度。对聘用合约期满的、自愿留在农村的大学生,续聘为村一般工作人员;对确实不适应农村工作的大学生,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他们发挥自身特长,自主就业创业。
与此同时,佛山市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教学资源,通过开设村级干部大专学历班、函授、成人高考等途径,区、镇(街)两级对正式录取的村干部学杂费给予补贴,积极鼓励村干部努力改善知识结构和实现自我提升,把村官培养成大学生,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村基层干部素质的更高要求。
二、取得成效
近年来,佛山市通过实施“大学生村官”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优化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村“两委”班子素质得到整体提升。2011年初村“两委”换届后,村干部队伍呈现年轻化、知识化、复合型特点,干部整体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截止2011年6月,全市366条行政村(年初南海区有119条村改居)新一届“两委”干部2122人,大专以上学历642人(占45%),其中全日制大专以上250人(占18%),大学本科学历154人(占11%);新一届村“两委”干部平均42.9岁。换届中,新进班子289人,其中大学生村官96人(占33%)。
二是提高了村“两委”班子的理政能力,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两委”班子是农村各项事业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佛山市“大学生村官”工程,将知识丰富、视野开阔、观念创新、有激情、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选聘大学生,大量输送到农村基层和充实到村“两委”领导班子,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提升了村干部带领致富能力和村民自治水平。选聘大学生在农村基层,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对上对外联络优势,深入调研出点子、理清思路谋发展、转变作风抓落实、建章立制强管理,大大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和村务管理上水平,广大农民群众直接得到实惠。2010年,全市村集体经济组织可支配收入103.4亿元,是2002年的11.8倍,平均每村2132万元,部分村超过1亿元甚至有几个亿;农村股民分红35亿元,是2002年的11.8倍,每股1722元,是2000年11.1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202元,近五年均增长9%。
三是培养储备了大量人才输送区镇(街)机关,进一步密切了机关与农村基层的联系。2009-2010年,全市连续两年公推考录了12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担任镇(街)领导干部,公开考录了12名选聘大学生为镇(街)公务员,2011年通过换届选举有1名大学生村官、社区支部书记当选为副镇长,选聘了大批在农村工作大学生为区、镇(街)政府机关聘员。选聘大学生文化素质较高,交流沟通能力较强,且大多数已安排在镇(街)机关“倒挂”学习锻炼过,他们对基层政府运作模式、上级方针政策比较熟悉,回村任职后能更好地做群众思想工作,宣传方针政策,为村民群众答疑解难,积极争取村民群众对上级工作的支持。同时,能及时地、更为顺畅地将村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反馈给上级部门,进一步拉近了基层政府与农民群众的心理距离,有利于疏通民情民意渠道,消除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因素。
当然,佛山市在推进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和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选聘大学生分流渠道仍然偏窄、福利待遇相对偏低、少数人心态不稳定;个别村“两委”干部为了考虑自身竞选利益,对接纳选聘大学生有抵触情绪,为其培养不出力,甚至阻碍提供锻炼机会,等等。
三、启示体会
(一)坚持行政引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是抓好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社会管理事务对人才的必然需求,在佛山市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已相当普遍。推动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当前确实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加强扶持和引导,做到“扶上马再送一程”。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较成熟和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是市场对人力资源配置的结果。因此,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部署推进时,既要注重政策适度帮扶引导,更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功能,处理好行政引导与市场配置的关系,构建有利于人才流向农村基层以及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流动的机制,实现“双向选择”,不能让选聘大学生成为农村的特殊群体和“特等村民”。
(二)立足基层实际和注重发挥作用,是抓好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的关键。选聘大学生到农村工作,要切实根据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实际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制定选聘计划目标,特别是在一些集体经济发展薄弱的村居,不能盲目攀比和简单追求选聘大学生的数量及高学历要求。要认真制定符合本地实情的政策措施、选聘培养模式和使用管理办法,积极搭建干事创业平台,使选聘大学生在农村基层“有事干、干得好、上得去”。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宽再就业渠道,扶持引导自主创业,让聘用合约期满的选聘大学生能在农村广阔天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要特别注重选聘期间大学生的待遇保障,设立专项资金予以帮扶,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三)加强思想工作和转变观念,是抓好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的必要。大学生只有真正融入农村,才能为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所接受,才能在农村找到合适的位置。要切实加强对到选聘大学生情感上的关爱和思想上的交流,通过谈心沟通、开设论坛、组织参观学习、设立“Q群”等方式,及时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帮助减轻心理压力、消除思想顾虑、克服心理障碍,缓解选聘大学生从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到“灰头土脸”村官的巨大反差,避免思想和行动上出现“水土不服”。只有让选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得到根本转变,才能克服“镀金”、“过关”、“打短工”等消极想法,正确处理好个人志愿与组织需要的关系,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做到“顺”不骄、“逆”不馁,扎根于基层、服务于农村、融合于群众。
信息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信息编辑:白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