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村文化建设重在“四创”。只有坚持“四创”,才能不断增强农村文化发展活力和农民文化创造活力,才能实现农村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坚持创新思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在发展上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新目标。在体制机制上,要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投入,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在管理目标上,要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和激励措施,逐步实现科学化、制度化管理,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上要创新思路,不断更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能一台戏演一年,一个模式管几年,要根据农村地域、服务对象、受众主体、乡俗民情的不同,不断变化更新。
坚持创作精品。要下功夫加工创作一批反映新农村建设成果、新农民新变化、广大农民喜欢的农村文化精品。针对目前农村广大农民群众对艺术精品的强烈需求,农村文化建设要在把握群众新期待、实现创新精品上下功夫,创作有地方特点的民间艺术作品,要多形式、多题材、多渠道发挥作用。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开辟“精”品“绿色通道”。开展新农村艺术“精”品的创作活动,必须考虑“精”品的“销路”和“出路”问题。
坚持创造品牌。“品牌”活动是一个地方文化发展与繁荣的标志。我们要下功夫打造一批有规模、有影响、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新农村文化“品牌”,提高当地文化知名度,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开展农村文化“品牌”创立活动,重点打造有当地特色,农民群众熟悉、喜爱的文化活动。要与经济相结合,为当地经济服务。经济是文化的基础,经济发展了,必然带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发展了,“品牌”做大了,就必然作用于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坚持创立主体。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因此,一要大力开展农民参与性较强的文化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农民群众自己熟悉和喜欢的民间舞蹈、戏曲、音乐、杂技、剪纸、美术、灯彩、演艺、编织、劳动技能等的比赛、演出和展出等活动,让农民群众在参与中享受文化的愉悦,在愉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不断提高综合素养;二要大力培养农民业余文艺队伍。大力开展农民参与的文化活动,培养一批农村业余文艺骨干队伍。各级文化文艺团体,要经常举办农村文艺培训,提高农村业余文艺骨干的专业水平,提高农村业余剧团的演出水平,扶持他们常年活跃在广袤的乡村田野,为农村文化建设服务;三要大力支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发挥农村艺人、热心人的作用,办好农户文化室、图书室、文化大院、农民放映队、农民业余剧团、特色文化产品等,并通过多种方式的市场运作,使一批农村文化能人“以文兴农、以文致富”,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坚持创建特色。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地域一方文化;“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天”。文化具有地域性,越是有地方特色,就越是有生命力。有特色、有特点的乡土文化,对本乡本土的农民群众来说,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对其他地方的人来说,则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和吸引力。因此,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中,我们要特别重视特色文化的建设,各级农村文化业务部门要积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摸清所在区城的民间特色文化,做到特色文化特别扶持,要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把那些有价值、有特点、有影响的文化遗产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进行挖掘整理,逐级申报加以保护,使这些特色珍品长期保留下来,得以延续。同时,要做好传统民间特色文化的传承工作,大力培养一批年轻的民间特色文化继承人。
农村文化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的发展是整个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农村不断进步的精神动力。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五千年而不衰,就是因为自身有一种吐故纳新的能力,有一种求变图强的精神。我们一定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讨,锐意进取,抓实抓好农村文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