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大陆的不止是跨国公司,还有台商。因为大陆人力成本高涨、产业升级等原因,当年离开台湾到大陆发展的台商正在面临着二次转移的选择,要么转到运营成本更低的东南亚等地,要么被经济规律淘汰。此刻仍在中国大陆奋斗的8.6万家台商,正面临着最后一役,生死存亡之战。谁,能够活着走出大陆?
台湾《商业周刊》本期封面文章便是台商在大陆的生存现状,虎嗅摘编、剪辑如下:
劳力密集、高污染厂都不受欢迎了
2006年后,国务院出台出口退税减少、两税合一、劳动合同法、十二五规划工资翻一倍等连串政策,这些似乎都在暗示着当年那批将制造业从台湾迁移到大陆的台商们的黄金年代正在过去。
中国大陆正在搞两个计划“试点”。一个是“产业升级”,把笼子腾空,旧产业迁出去,让新产业进来。很多靠劳力密集、生产效率不高、高污染的行业,都属于这种不受欢迎的鸟。甩开高污染行业、低附加价值的产业升级策略,是珠江、长江、渤海三大沿海聚落,总数近两百个中大型工业园区,一致的目标。
另一个是“筑巢引凤”,例如深圳改革开放30年后,变成全中国大陆绿化程度最高的城市,现在她更欢迎金融、物流、高新技术。如果你是“凤”,你来,我给好条件。
缺工、缺电,加上缺订单、缺前景
照此推估,未来5年里,现存近半的台商会消失,自愿退场或惨遭淘汰。
2011年中,台北经营管理研究院董事长陈明璋走过中国23个城市,与800多位台商会谈后,认为2011年,”包括缺工、水、电、土地及资金,再加上原料、订单、油料、通路、前景,凑成十缺,变成台商的“凶年”。
环境越来越坏,而台商年龄却越来越老、健康越来越差。电子零配件厂陈老板的工厂,营收曾经超过50亿元,是隐身在台湾上市主机板厂背后,数一数二的供应商。但2008年,他毅然把整片工厂结束出售,接手的中国人,将这个曾经风华的厂,变成了仓库,就近服务数百米外的商圈。
华硕10年内,员工数从8万人减半
大厂也同样失色!如1999年,华硕选在苏州设厂(现已分割为和硕),现任商务部部长、当时还只是苏州市长的陈德铭亲自接待首次到访的华硕董事长施崇棠。
短短不到10年里,华硕苏州员工数就从300人激增到8万人,成为江苏省出口总额第一名,六、七年前最风光时,接连好几年登上中国进出口总额第二名,仅次于鸿海富士康集团。现在华硕集团苏州厂样貌依旧,但员工数已锐减一半、剩下4万人,今年营收估计也只有5年前的水准。
中国员工变强,陆企取代台商!
叶航(微博)10多岁就离家到上海当学徒,当时薪水“只够买一双鞋”,一路到被新加坡外商延揽至海外当主管,论技术、论工厂管理,叶航的能力让联德董事长徐启峰愿意掏出大笔钱,共同创业。2012年,叶航靠着产品升级,拿下宏达电、奥迪(Audi)、日本古河等客户,让营收翻倍。
更有中国员工青出于蓝,回头“杀”台湾老板的例子。
王来春,大陆人,21岁进入富士康当作业员,11年后,她自立门户、创设连接器厂,成为立讯董事长,还在深圳证交所挂牌,身价数10亿元。
她的同业,来自台湾的宣德却连亏5年。2012年3月,宣德以广东长安厂作嫁,与立讯合资人民币8千万元、设立新公司,宣德持股比率仅25%,营运全由对方主导。宣德董事长江长霖直言,现在标的客户是联想、中兴、华为,要打进这些中国公司,“陆资才有机会。”
人力成本高涨,工资18年增加逾8倍
比起管理难度,工资、保险暴增,更教台商受不了。“我算过,包含吃住所有费用,每人平均用人成本,2011年已经超过人民币5.8万,”沪士电发言人李明贵说,这个数字在1993年只有人民币6000元,18年来增加8.7倍。在本次超过30家台商的访谈过程中,工资飙涨,高居“令人头痛”排行榜第一名。
中国大陆这20年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有一群人却必须正视它、接受它、甚至改变自己以迎合它。如果,台商要向大陆市场下战帖,好戏才刚开锣。
相关阅读:
如何提高商业经营人气
商业经营是难中之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