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新农村

临沂新农村

农村新闻 >>新闻资讯 >> 农村新闻 >>正文
“高粱秸秆扎刻”从河北农村走向世界
2012-5-30 新华网

  新华网石家庄5月30日电(记者任丽颖)和他的先辈们一样,如今61岁的河北永清县农民徐艳丰已经把手艺传给了自己的一儿一女,但客厅角落里摆放的一个近一米高的仿古灯笼,依然向来客们展示着高粱秆扎刻艺术的高超。

  灯笼唯一的原料——高粱秆最大直径不超过8毫米,最小1至2毫米,通体上下不用半点胶水全部采用铆合技术,结构又稳又紧,这是老人13岁时的作品,至今他还保留着。

  “祖上13代都是木匠,自夸地说 心灵手巧 四个字我还担得上。现在家里有10亩地,7亩都用来种高粱,为的就是秋后收高粱秆做扎刻。”徐艳丰说。

  高粱是中国农村的主要农作物,可以蒸饭、煮粥、磨面和酿酒。农民们在秋季收获种子,剩下的高粱秆则进行焚烧。但徐艳丰却利用这些废料做出了艺术品,还远销海外。

  走进徐老汉家的客厅,里面俨然一个中国古代著名建筑微型展览室,故宫角楼、天安门城楼、滕王阁、黄鹤楼等,老人说,这些古代建筑他只要能够到现场看上几眼,就能用高粱秆扎刻出来。

  “第一次制作灯笼成功以后,1966年时我决定尝试高难度的建筑。从长辈那里得到一张天安门的照片,视若珍宝。根据它,我想象着天安门的内部结构,1967年17岁时终于完工。”徐艳丰说。

  这个60年代做好的“天安门”在1982年被日本长野县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艺术品收藏。从那时起,“高粱秸秆扎刻”走出了国门,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委内瑞拉等国家的客人慕名找到徐老汉要求定做。

  2009年,徐艳丰被评为“高粱秸秆扎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及成人。其作品被多国驻华大使馆、中国美术馆、北京民俗博物馆等地收藏。

  老人的女儿徐晶晶介绍,高粱秆扎刻不是简单的手艺,必须具备几何、建筑学上的“天分”。看一个建筑物,不需要图纸,凭借想象力就能用秸秆做出一模一样的微型建筑来。

  为了做扎刻,徐艳丰把地里、家里的活儿全部都交给了老伴儿,他的父亲在世时曾经因为他“不务正业”,一怒之下把他辛苦做出来的一些作品都踹烂了。还有不少人慕名过来和他学手艺,但是由于耐不住寂寞半途而废,只有女儿和儿子在他的要求下,学会了这项手艺。

  没有其他经济来源,老汉一家人目前靠卖扎刻艺术品生活。徐艳丰多年前得了尿毒症,曾不得不割爱卖掉了两个精美的微型古建筑来做手术。由于长期吃药导致手抖,徐老汉如今已经成了指导,但他还愿意琢磨新的建筑做法。

  “我想在有生之年搞一个扎刻艺术馆,谁来永清都可以看看,这是咱们中国老手艺的魅力。或者我想召集一些身患残疾的小孩儿,让他们从小就跟着我学,这样以后就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毕竟这是咱们的文化遗产啊。”徐艳丰说。

  (本文来源:新华网 )

[发表/查看评论]

  新闻投稿/广告投放/频道合作 联系人:黎主管  EMAIL:1728097111@qq.com

 

开心一刻.漫画地带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



临沂新农村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26532号-1
热线电话:13355078108;刘恒华13853966299 (手机)
Email:linhua5188@163.com   QQ:1145252165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商城路一号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专栏资料, 均为“临沂新农村网”(www.xinnong58 .com)版权所有。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网站地图